丹溪之说出,益令人畏汗吐下三法如虎,并其书置之,不与睫交,予甚冤之。故仍从太阳中风例治之。
故凡服承气汤不转失气者,慎不可攻也。凡煎吐药汤及调散,或用酸米汤,或用白汤,或用稀米粥,须备十余钟,令病者顿服一钟,即用指探吐药出,再服一钟,亦随用指探吐药出,再服再吐,以顺溜快吐为度,则头额身上自有微汗,所有病证轻减,即为中病,不必尽服余药。
既无可汗之表,又无可下之里,故用栀子豉汤,顺其势以涌其热,自可愈也。故虽结胸而不能高踞胸巅,但正在心下而已;不能实力作痛,惟按之痛而已;诊之不沉而深,惟浮而轻浅而已;不能作石□,惟虚而结阻而已,所以大陷胸汤不应用,而另设小陷胸汤,高下、坚软、轻重、沉浮之间,病机治法昭然已。
此盖仲景戒人不可轻下之意。地有林木,人有募筋,地有聚邑,人有KT肉。
若脉促者,为阳结实邪之脉,故必结胸也。故用旋覆代赭石汤,以养正而散余邪也。
彼倒数下七节,始于杨上善,继而何一阳《医学统宗》已辩其非,余不复赘。表解,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。